远离拥挤风险,守护自身平安

2025/09/30

       当地时间9月27日,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一场竞选集会突发踩踏事件,造成多名人员伤亡,再次为公众场合的安全防范敲响警钟。无论是节假日的景区、商场,还是大型集会、赛事活动,人员密集的环境下,一旦出现秩序混乱、突发意外,很容易引发拥挤、踩踏等危险。
 
  并非所有公众场合都存在同等安全风险,提前做好预判、合理选择参与场景,是安全防护的第一步。首先,要评估活动规模与组织能力:对于未经官方备案、临时举办的大型集会,或场地狭小却宣传“万人参与”的活动,建议谨慎选择——这类活动往往存在人流管控不足、应急通道堵塞、安保力量薄弱等问题,发生意外的概率更高。若必须参与,可通过当地政府、权威媒体查询活动的安全预案,确认是否有明确的人流引导、医疗急救等保障措施。
 
  其次,需提前规划出行与撤离路线。出发前通过地图软件了解活动场地的具体位置,标记至少2个以上的出入口(尤其是远离主入口的备用出口),避免活动结束时因集中离场陷入拥堵;同时,告知家人或朋友自己的参与计划,包括活动地点、预计结束时间,约定好“失联”时的联络方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获取帮助。
 
  进入公众场合后,时刻保持警惕、遵守现场秩序,是避免陷入危险的关键。首要原则是远离“高危区域”:活动现场的舞台下方、狭窄通道、楼梯转角、出入口等位置,往往是人流最密集、最容易发生拥挤的地方,建议尽量避开,选择场地边缘、开阔区域或有明显安全标识的位置停留;若发现某一区域人流突然聚集,不要好奇围观,应立即向反方向撤离,避免被裹挟进拥挤人群。
 
  同时,要主动观察环境与人群状态。正常情况下,有序的人群会保持缓慢流动,若发现前方人员突然停滞、互相推搡,或听到尖叫、呼救声,需警惕“拥挤风险”已临近,此时切勿继续向前,应迅速寻找附近的固定物体站稳,或向侧面的开阔区域转移;在人流中行走时,保持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握拳护在胸前,既能减少胸部受压,也能为自己留出一定的呼吸空间,避免因拥挤导致窒息。
 
  遵守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也至关重要。无论是安保人员的人流分流指令,还是广播中发布的安全提示,都需第一时间听从——工作人员对场地结构、人流情况更了解,其引导能帮助我们快速远离危险区域;若现场出现小范围混乱,不要跟风起哄或奔跑,保持冷静、有序移动,才能避免混乱升级为踩踏事故。
 
  若不幸陷入拥挤人群或突发踩踏,科学的自救与互助技巧,能最大程度降低伤害。当被人群裹挟前进时,保持身体平衡是核心: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屈,随人流缓慢移动,不要试图逆向行走或突然停下,避免被身后人员推倒;若不慎摔倒,应立即蜷缩身体,双手交叉护在头部和颈部,同时双腿弯曲并拢,减少身体暴露在外的面积,避免被踩踏造成重伤。
 
  若身边有老人、儿童或行动不便者,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尝试提供帮助。例如,用手臂为他们搭建“保护圈”,引导至相对安全的区域。
 
  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踩踏事件,到过往各类公众场合的安全事故,无数教训告诉我们:公众场合的安全,既需要活动组织者履行好管理责任,更需要每一个参与者提高安全意识、掌握防护技能。无论是参与大型集会,还是日常逛商场、乘地铁,“安全第一”的理念都应时刻铭记,提升防护能力,在每一次公众场合的参与中,都能远离危险,平安同行。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如何为智慧城市建设更好的网络安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