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智慧城市建设更好的网络安全?

2025/09/29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市民生活质量。然而,高度互联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智能设备的大规模应用、数据的集中传输与共享,使智慧城市更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如何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同步提升网络安全水平,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image.png



可见性与资产管理:网络安全的前提

智慧城市涉及数量庞大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在设计时往往以低成本、低功耗、小尺寸为优先,安全机制不足。一旦投入使用,就可能为黑客攻击打开新的入口。

因此,第一步是实现全局可见性:明确掌握网络中有哪些设备、它们的功能和潜在风险。只有在对资产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防护。

对已知存在安全漏洞的设备,应通过网络隔离、防火墙、访问控制等措施加以弥补,避免单点失陷导致整体网络安全受损。

人工智能赋能: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护

在智慧城市的安全防护中,人工智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网络和设备运行数据的持续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异常行为,提前发现潜在攻击信号,从而实现预测性防御,而不仅仅是事后响应。

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充当“虚拟分析师”,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减轻专业人员的负担,缓解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紧缺的问题。这有助于提升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使智慧城市在遭遇攻击时能够更快恢复正常运行。

零信任架构:保障设备与系统的可信接入

智慧城市中,设备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其中一些设备可能存在先天性的安全短板。为此,实施零信任安全架构十分必要。零信任的核心思想是“永不信任,持续验证”,即每一个接入网络的设备和用户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持续监控。

通过零信任机制,城市管理系统可以快速识别并隔离异常设备,防止风险扩散,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稳定运行。

安全内生化:网络与安全的一体化建设

在传统模式下,网络建设和安全建设往往相互独立,导致管理成本高、效率低。智慧城市的安全体系应当转向“安全内生化”,即在网络基础设施中直接嵌入安全功能,实现网络与安全的一体化管理。

例如,在城市公共Wi-Fi建设中,可以直接采用内置安全功能的接入点,实现接入与防护的统一。这不仅降低了运维难度,还能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网络服务。

在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在试点建设安全可控的智慧政务网络和公共无线服务,探索“安全网格”架构的落地。

5G时代的挑战与监管引导

随着5G的普及,海量终端设备接入网络,智慧城市的攻击面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楼宇等关键领域,任何一个设备漏洞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对此,政府应在政策和标准层面发挥引导作用:

  • 制定智能设备安全标准与分级认证制度,推动厂商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安全问题;

  • 建立漏洞通报与处置机制,确保一旦发现设备风险,可以快速传达给相关单位并采取措施;

  • 加强公共安全防护指导,帮助城市管理者和企业了解智能设备的使用风险与防护方法。

我国近年来已推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等政策落地,同时积极探索智能设备的安全认证与标识制度,这为智慧城市的安全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总结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城市治理与服务水平,但其安全性必须与智能化程度同步提升。通过实现资产可见性、引入人工智能、推行零信任架构、强化安全内生化建设,并结合5G环境下的政策监管,我国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将更加完善。

未来,智慧城市不仅要“更智慧”,更要“更安全”,以保障城市运行的稳定和市民生活的安心。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构建网络安全发展新生态

下一篇:没有了!